香港社企創業邁向新紀元

社企優惠資訊

香港社企創業邁向新紀元

香港社會企業數目在過去八年增近二倍,並成功申辦二零一六年的社會企業世界論壇,為以社企來扶貧及推動社會創新發展立下新的里程碑。

社會企業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在全球掀起社企創業的熱潮。香港政府在過去十五年亦成立不同基金,鼓勵非牟利組織和企業家以社會創新的思維推動社區發展。在不同持份者的支持下,香港社企業界發展蓬勃。據社聯—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的數據,香港的社企數目由二零零七年的一百八十七間,增長至今年的五百二十七間。社會企業世界論壇今年七月於米蘭舉行,出席的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說:「政府已經注資超過港幣十億元(約一點三億美元)成立不同的社會創業基金,支持企業家透過社企創業改善社區發展。對政府來說,為社會企業家提供啟動基金是一種社會投資。」

 

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特區政府已宣布預留港幣一點五億元予「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為非牟利機構提供種子基金,鼓勵他們以社會企業推動扶貧工作。許曉暉援引豐盛社企學會的研究,指社會企業帶來的社會投資回報較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高出七倍。

 

豐盛社企學會主席紀治興援引基督教豐盛職業訓練中心在一九八七年成立的豐盛車房為香港早期社企的雛型。車房聘請年輕釋囚和前吸毒者為學徒,透過在職培訓鼓勵他們自力更生。其後中心採取相同的模式在二零零一年成立豐盛髮廊,而髮廊更曾被民政事務局主辦的「社企獎勵計劃」表揚為傑出社企。然而,兩間社企的創業歷程並非一帆風順,他以豐盛車房為例,在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六年期間持續虧蝕,直至一群商界出身的「知識型義工」為車房出謀獻策,如減低維修汽車成本等,才扭虧為盈。作為知識型義工之一的紀治興認為,社會企業家除了需要資金以外,更需要營商知識。

目前五百二十七間社企中,由非牟利組織成立的社企達八成,共四百二十五間。換言之,香港大部分的社企創業家也是來自社福界,而他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達到收支平衡。

根據星展社企優化基金在去年的調查顯示,全港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社企賺取盈利,百分之三十二點五的社企達收支平衡,而虧損的佔百分之三十二點五。

紀治興認為,營利並非量度社企成敗的標準:「社企與商界的分別在於它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主要目的。因此,一間社企成功與否,取決於它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他以豐盛髮廊為例,學徒的重犯率較其他釋囚低百分之二十八,加上髮廊自負盈虧,較懲教所更具成本效益。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卻認為,社會創新並不局限於社企。同為社企創業家的他坦言,「社企並非萬應靈丹」,商業手段只能解決部分的社會問題。他指出,商界對社會肩負重大的責任,而企業可透過支持非牟利的慈善項目改善社區。以香港賽馬會為例,轄下的基金在去年捐出港幣三十六億支持不同的慈善項目。

商業考慮與儒商文化

當社企的創業風令越來越多人從商業角度思考社會問題,張亮指出矯枉過正或會令慈善目標本末倒置。他說:「近年有提議以單一的財務分析工具量度社區項目的成效。雖然這些工具協助投資者及捐助人比較不同的項目,但是過份、甚至單一依賴這些工具或會忽略一些難以量化的社會影響。以一個推動社會共融的項目為例,你怎樣量度項目如何提升受眾的同理心?」

儘管社會創新被視為世界的大勢所趨,許曉暉認為社創文化背後的精神早在中國儒商文化中體現。她指出,香港作為匯合中西文化的大都會,企業既秉承中國傳統的儒商文化,樂善好施,又兼具國際水平的管理系統,可建立出一套獨特的社創文化。

社企模式發源於英國,而紀治興指出香港社企的表現已貼近英國的水平。他援引英國達至收支平衡或成功賺取盈利的社企總數為百分之七十三,較香港只高出百分之十。不過,紀治興補充,英國社企在營運上得到政府的支持,例如政府採購佔英國社企平均百分之二十六的收入,而香港社企則只是靠消費市場的競爭。與此同時,香港的社企人口比例亦較其他亞洲國家高(另見本頁圖表)。

米蘭社企論壇閉幕典禮上宣布香港為來年的主辦城市。論壇主席Peter Holbrook接受訪問時表示:「香港有充足的資源和人才成為世界級的社會企業中心,它的創業精神可透過明年的論壇成為各國社會企業家的參考。」

新聞來源: 
亞洲週刊
下載檔案: